行業動態
讓“互聯網+”監管模式開花結果
據悉,為健全信息化技術支撐體系,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加快建筑市場與誠信一體化、質量安全監督、建筑工人管理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實現部門間、上下間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不斷提升監管效能。指導在建工地、檢測企業和預拌混凝土企業開發在線監測管控系統,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對安全生產的智能防控和工程質量的精細化管理,做到全程受監督、責任可追溯。加大建筑業信息化技術研發投入,推進BIM等技術在工程建設全過程中的集成運用。
“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矛盾、新要求,我們主動對標上海、杭州、深圳等先進地區,向科技創新要效益,全面打造‘互聯網+’監管模式。”在觀摩會上,宜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介紹了該市以改革創新提升質量安全監管能力的相關經驗。
打開宜昌市“智慧城建”平臺,通過手機智慧e建通軟件,該市從業的18類機構、12萬人員信息全部錄入系統,實名制管理實現全市建筑施工領域信息管理全覆蓋。此外,該市積極推進系統向縣市區全面延伸,市轄5縣3市5區完成同一平臺管理全覆蓋,形成了市域建筑市場“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綜合聯動監管模式。自主開發的“誠信住建”APP,榮獲全國信用APP優秀創新項目獎。
不僅對市場形成有效監管,工地監管也告別了“人盯人”模式。據介紹,宜昌大力開展“智慧工地”建設,在全市范圍啟動智慧工地評選,不斷升級智能監控,在建工地管理系統與建設行業監管系統同步對接,PM2.5、PM10、噪音、氣象數據、視頻等8大監控數據實時顯示、自動預警,實現手機遠程揚塵智能化控制,基本建立“人防+物防+技防”和 “一點預警,全網聯動”的工作模式。城區在建工地已安裝在線監測設備144臺套,視頻監控設備161臺套,做到施工現場全面監控、動態抽查和綜合調度。
大膽抓改革、促創新,推動了建筑業高質量發展。2019年宜昌市建筑業產值接近1300億元,位列宜昌市六大支柱產業第一位。
整治“回頭看” 將工程安全事故“扼殺”在搖籃里
數據顯示,近年來,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90%以上是責任事故。強化責任擔當,堅持問題導向,才能將安全事故“扼殺”在搖籃里。
伴隨湖北“質量月”活動的進行,湖北各地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一方面強化組織領導,確保部門監管責任落實到位,加大明察暗訪、隨機檢查頻次和力度,堅持原則標準,嚴把質量關,守住安全線;另一方面,強化督促引導,確保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到位。開展企業質量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建立健全誠信機制,強化企業質量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
“面對疫情防控形勢,在深入開展‘助企紓困’活動,我們在回應企業發展訴求、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同時,督促指導企業強化紅線意識,堅守底線思維,搶抓市場機遇,更要做好工程質量安全工作。”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龍寧表示。
龍寧介紹,湖北省在廣泛調查研究質量安全生產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刻汲取近年來生產安全事故教訓,查找問題漏洞,補齊工作短板——高處墜落事故一直是建筑施工第一殺手。8月份,省廳印發預防高處墜落事故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堅決遏制事故多發態勢;持續開展預拌混凝土、檢測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檢測機構惡意低價競爭,及檢測人員行為不規范、能力不達標等問題;大力抓好督促整改“回頭看”工作,督促企業既要拿出“當下改”的舉措,又要形成“長久立”的機制,切實提升現場質量安全水平。
不斷推進工程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一連串的組合拳之下,該省不斷推進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著力提升了工程質量安全品質。
2020年,湖北省9個項目推薦申報國優獎、6個項目推薦申報魯班獎,創歷史新高。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承諾和永久性標牌覆蓋率均達到100%。
成績背后,得益于湖北持續推進住宅工程“一證兩書”、質量信息公示制度,主動公開工程竣工驗收等信息,擴大用戶對住宅質量的知情權。積極推行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制度,推動保險機構參與風險管理,防范化解工程質量安全風險。運用優質優價、示范引領等手段,鼓勵引導企業創建精品工程。穩步推進裝配式建筑、工業化建造,依靠建造技術進步,有效解決系統性質量通病,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當前,湖北廣大企業創造性地做好標準化建設、精品創建、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等工作,各級要求落實到每個企業、每個項目,落實到每個員工、每道工序,促進施工質量安全水平的本質提升。
未來,湖北各地將進一步深刻理解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建筑的期望和需求,聚焦“落實各方質量安全責任”和“深化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等重點,持續開展預拌混凝土、檢測市場專項整治,強力推進預防高處墜落事故專項行動,將試點成果創造性地融入標準化建設、精品創建、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等工作,不斷推進全省質量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堅守質量安全底線“初心”不動搖,著力提升工程質量安全品質。(中國建設新聞網:吳文杰)